荷兰从一个资源贫瘠的欧洲小国,一跃成为在国际贸易赛场上屡获“金牌”、“银牌”的农产品出口大国,可谓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农业奇迹”。
荷兰农业的成功经验,值得全世界,特别是中国这样的人多地少、资源不足的发展中国家借鉴。
荷兰农业基本情况
荷兰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温夏凉,年降水量大致为834毫米,适宜大多数作物的生长。然而,荷兰农业的发展仍面临一系列不利条件的制约。
荷兰纬度较高
全国光照不足,平均仅1484小时,全年平均气温在8.5-10.90C之间,对大田作物的生长有较大影响。
荷兰全境为低地
24%的国土面积低于海平面,1/3的面积仅高出海平面1米,易受海潮入侵或河流泛滥的威胁。
荷兰国土面积狭小
是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小的国家之一,耕地面积仅有105.4万公顷,草地和牧场面积为82.6万公顷,拓展农业生产的空间十分有限。
虽然荷兰的自然资源条件并不优越,但是,它却充分发挥了自身优势,培育了独具特色的国际竞争力。
荷兰与我国一样,土地资源并不富裕,人均农田面积均为0.1公顷。人多地少导致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粮食生产难以完全满足消费需求,需要大量进口。
相关统计资料显示,两国谷物进口量都在1100万吨以上。
(1)荷兰的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降到2%,而我国仍在10%,说明其产业结构优于我国。
(2)荷兰的农业就业人口比重在3%以下,即用约3%的劳动力,创造了约2%的价值;而我国农业就业人口比重接近40%,即用约40%的劳动力,创造了约10%的价值,这说明其劳动生产率高于我国。
(3)荷兰每公顷蔬菜产出为54.4吨,而我国只有23.0吨,还不足其二分之一,说明荷兰的土地生产率高于我国。
(4)荷兰有机农业面积占比为7.4%,而我国仅为0.4%,而且,荷兰的农药施用量和化肥施用量也明显低于我国,说明其农产品品质好于我国。
(5)荷兰主要农产品中,只有谷物属净进口,其他产品均处净出口局面;而我国的主要农产品,除渔业外,都处于大比例净进口的局面,说明其农产品自给能力和贸易优势均强于我国。
荷兰农业亮点
荷兰农业非常发达,在设施农业、花卉产业、科技创新、订单农业、规模经营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都能给人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
1.发展设施农业,突破资源瓶颈
荷兰人投入大量资金,依靠世界领先的玻璃温室技术,建立起世界一流的设施农业系统。
据统计,荷兰的玻璃温室面积达到1.1万公顷,约占世界温室总面积的1/4。在荷兰郊区,集中连片的温室随处可见,一般温室规模能达到40公顷左右。
与此同时,温室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举例来说,在玻璃温室内,一株普通番茄的产量能达到30-40公斤。
2.专注优势领域,打造产业精品
荷兰的花卉产业闻名世界,被誉为“欧洲花园”和“花卉王国”。每年出口规模达到几十亿美元,还能吸引无数世界各地游客前来旅游赏花。
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荷兰将花卉产业视为核心优势,采取了精品化的产业发展战略。
荷兰花卉产业链完整,花卉育种、育苗、生产、交易和流通等环节科学分工、高效联动,推动整个产业快速发展。
3.加强科技创新,积聚发展潜力
重视通过科技创新来获得竞争优势,在育种、栽培、种植、流通上表现的格外引人注目。
4、发展订单农业,规避市场风险
一方为企业或中介组织,包括经纪人和运销户;另一方为农民或农民群体代表。
订单中规定农产品收购数量、质量和最低保护价,使双方享有相应的权利、义务和约束力,不能单方面毁约。
订单农业使农产品在生产之前就已经明确了销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价格波动和市场供求变化所带来的风险。
荷兰育苗企业所产种苗的品种、大小、特性等都由订单决定,订单的买方会定期前来检查订单的执行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生产者只需承担生产风险,按照订单保质保量完成生产任务,其经济效益因而更加稳定。
5.依托家庭农场,推动规模经营
荷兰虽然人均土地资源非常有限,但是,并没有像中国一样,走上“小而精”的农业发展道路,相反,荷兰农场的平均规模非常大。
是由于“优胜劣汰”的机制,农场数量不断减少,规模不断扩大,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为提高定价权和竞争力,荷兰的农场还纷纷加入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