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农业农村部2月9日消息,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制定并印发《推进生态农场建设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到2025年,通过科学评价、跟踪监测和指导服务,在全国建设1000家国家级生态农场,带动各省建设10000家地方生态农场,遴选培育一批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市场主体,总结推广一批生态农业建设技术模式,探索构建一套生态农业发展扶持政策,持续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让生态农场建设成为推动农业生产“三品一标”的重要平台和有力抓手。


生态农场其本质是不同于常规农场的,它是依据生态学原理,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多样原则,将生态农业技术、现代先进装备、绿色低碳理念等引入农业发展的实践主体,涵盖但并不等同有机农场。其简明定义就是要在持续获得最高产量的同时,保持资源匹配、环境友好和产品安全。一般都得经过推荐申报、形式审查、材料初评、现场评审、综合评议、结果公示等多环节的严格遴选,才能最终产生。


有些地方的农田,由于缺少对排水的治理,那些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残留的化肥农药源源不断流入河道,所含的氮磷等营养物及其他有机或无机物污染物就会直接影响水质,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对于生态农场来讲,这是一项必须严格控制的指标。


为什么说是现代农业的春天呢?


加强生态农业技术联合攻关,其核心是依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科技创新联盟等支撑力量,抓紧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重要设施装备;加强生态农业技术集成推广,推进单项技术、产品、设备集成配套成熟化,形成一批适合不同区域、不同领域的全链条综合解决方案。生态农场要构建质量追溯体系,建立台账,如实记录生产经营全过程情况,作为生态农业技术应用和实施效果评估的重要依据。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可以解决土壤变“瘦”、变“薄”、变“硬”等问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可以调优、调高、调精农业产业,既保供给又保生态,既吃得饱又吃得好,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措施落地,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可以充分发挥其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功能,在源头上降低化肥、农药、地膜等化学投入品使用,在末端上高效回收利用农业农村废弃物,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加快推进农业全面绿色转型升级。


探索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新路径据可靠消息,农业农村部有关部门在下一步的生态农场建设方面已经有了详细谋划,具体概括为“四个一”:
一、是培育一批生态农业市场主体

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自愿申报,通过专家评估、现场评审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价,遴选一批生态农业市场主体;引导入选主体发挥自身优势,全程推广应用标准化生态农业技术,提高产地环境质量,推行绿色低碳循环生产,打造绿色生态品牌;使生态农场成为落实农业生产“三品一标”的排头兵、推进生态农业建设的领头羊、加快农业发展绿色转型的典型样板。

图片


二是推广一批生态农业模式

包括耕地保护、地力提升、污染修复等产地保育技术;化肥农药减量、有机肥替代、生物防控等投入品减量技术;生态田埂、生态沟渠、生态廊道等田园生态系统建设技术;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废旧地膜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农产品清洁加工、节能贮存、低碳运输等绿色收储运技术;健全完善生态农场技术规范,形成一批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技术模式。


三是探索一套生态农业扶持政策

以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深松整地为重点的地力补偿政策;以化学农药减量增效、畜禽粪污减排降污、加厚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替代为重点的环境补偿政策;以稻田甲烷、农用地氧化亚氮、动物胃肠道甲烷、动物粪便管理甲烷和氧化亚氮减少排放为重点的低碳补偿政策;技术优先推广、专家优先服务、金融优先支持、用地优先保障、产品优质优价等配套扶持政策;不断完善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生态治理补贴制度。


四是构建一套生态农业监测体系

督促生态农场建立台账,如实记录生产经营全过程情况,以作为生态农业技术应用和实施效果评估的重要依据;及时对生态农场的化肥农药减量、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地膜回收利用等台账进行核查;对水环境、土壤环境、农产品质量等进行采样检测;对投入产出效益、可持续发展能力、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等进行综合分析;加强生态农场跟踪评价,及时反馈评价信息,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END




【免责声明】:相关内容转载自农村农业部网站,本平台将注明来源,但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本公众号用于学习、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页证明,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