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亿多的农民在耕地,全国一年能有多少粮食产量?为何在联合国的预测下,到2025年依旧会存在粮食短缺的困境?其实,到今天全球都还在解决一个问题,就是让所有人都能吃饱饭。


说到这里应该会有人感到不可思议,现在的物质生活水平还会有人会吃不饱饭吗?答案是当然有。根据联合国发布的《2020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得知,就目前而言,全球大约有6.9亿的人处在饥饿状态中,事实上距离世界全面战胜饥饿还有很长一段时间的距离。


去年两会政府报告就提出,我国粮食产量已经保持17年连丰,也超过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标准为400公斤,低于这个数值意味着吃不饱饭的问题,而中国数值为474公斤)。当然现如今吃饱饭已经不是问题了,但是我国农业整体情况却相对落后一截。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从事农业行业的人口数量是逐步减少的,而且我国普遍农业生产模式就是小农作业,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清算到每个农户年均产量只有6、7千斤左右,规模小,工作量大,产量低这些问题显而易见。


相比较于发达国家,例如美国农业从业人口只有1%。但仅靠这1%的农民不仅养活了美国3亿多人,而且还使美国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还有德国在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不充足的情况下,通过农业4.0发展,也实现了农业产业智能化、精准化、高标准化,农民职业化、富庶化,农村生态化、城镇化。

图片


可以一起看看德国在农业4.0的方向指引下,是如何促进农业发展实现质的飞跃。


自动化谷物收割机

图片



农业工业化下的大规模收割设备

图片



 垛草堆自动制作机

图片



橙子去皮全程自动化

图片

随着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重点强调要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更加能够确信现代农业的步伐需要稳中求进,在结合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可以简单罗列一番促进中国农业高效发展的启示以及相对应的做法。


1、加大农业智能化全面建设,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中国农业迈入了“高成本”时代,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生产效率和基础竞争力远不及发达国家,农业智能化水平和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短板是其根源之一。借鉴德国农业4.0发展经验,中国政府应不断加大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重点支持农业技术、智能化设备、信息技术等方面的重大研究及成果应用,支持农业信息统计、数据库建设、信息服务能力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将农业智能化作为国家引导基金重点支持的方向,并吸引大量社会资本,大力支持农业企业率先进行农业生产智能化改造。同时,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产品流通速率,降低产品腐败率,并形成完备的追溯机制。


最终,通过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将农业的生产、流通、消费三大领域相互衔接,从金融、生产、流通、服务等环节彻底升级传统农业产业链,农民能够通过把握市场信息提前做好产前规划、产中精细管理和产后高效流通,实现农业生产效率本质化提升。



2、重视农业技术推广与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科技的投入,标准化、个性化的产品需求模式,智能化的农业生产,对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农民素质普遍较低,职业培训缺少保障,培训内容较为单一。为了扭转农业职业教育的劣势地位,必须做好顶层规划、加大财政支持,充分调动农业部门、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和农业社会组织等主体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供强大的后备支持。
同时,政府应采取宣传、引导、补助、奖励等措施,提高农民手机持有量和智能化程度,改变过去“自上而下”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搭建政府、企业、农民“三位一体”的农业技术扩散平台,用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武装新型职业农民。



3、加快农产品品牌培育,实现农业增值与农民增收


培育农产品品牌可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保证农产品的质量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因此,可加大政策扶持、优化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投入,利用物联网技术,开展农产品生产的精准管理以及生产过程可视化、质量安全可溯源等工作,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鼓励和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及品牌相关配套服务,构建完整的农产品品牌经济链。以龙头企业为主导,以品牌为载体,将分散的千家万户联合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
同时,通过制订严格的食品法规和检测标准,做好农产品质量分级、产品标识、企业优质标志等,为农产品品牌培育提供保障,从而实现农业增值与农民增收。

4、发展生态农业,推动农业结构调整


中国人口基数庞大,农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压力加剧,生态农业是中国农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未来,加强生态农业的宣传和培训,无论是政府官员、农业生产者,还是农业科技工作者,都要把发展生态农业作为明确理念。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完善农药、农肥施用标准,建立完善的指导体系,做好品质鉴定和标准化工作。
完善生态农业的立法体系,成立专门的生态农业执法机构,加强规范监督管理的制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社会服务、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农村与城市一体化协同发展,最终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社会和谐共处的目的。



很显然,泱泱大国的农业发展不只是一个群体的万里长城,是关乎14亿人口飞黄腾达的保障,看不见的手对其的参与不可或缺,伴随着新的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可以确信在国家强有力的支持与保障下,未来的现代化农业一定会打开新的篇章!让我们携手并进,走向辉煌。


【免责声明】:相关内容部分参考互联网,本平台将注明来源,但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本公众号用于学习、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页证明,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